青界嶺高嶺土的發現
青界嶺高嶺土礦區位于隆回縣白馬山花崗巖的西部邊緣,屬于燕山期早期第一次侵入的花崗巖——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主要礦物成份有長石、石英、黑云母、電氣石等,由于地質作用,被析離出少量的2—20cm的球狀斜長花崗巖體,偉晶巖脈、長石脈等填充在后期節理裂隙中,其中球狀斜長花崗巖(我廠取名為青界巖),為高嶺土礦的母巖,大部分被風化后成為高嶺土。其地理位置處于湖南雪峰山區溆浦、黔陽、懷化三縣交界處的青界嶺嶺上,系斜長偉晶花崗巖風化殘余物,稱為原生高嶺土礦,它呈不規則的漏斗狀侵入狀,上大下小,直徑85米,面積5900m2,產狀陡立,礦體邊緣呈75—85度向下傾斜,約100米深處脈尖。在六、七十年代初期省建設局地質隊曾先后兩次對該礦進行了較面全的地質勘探,提交出G1+C2級高嶺土儲量約四十余萬噸,其中G1級高嶺土儲量為9.7萬噸,長石遠景儲量16萬噸,而大球泥儲量約占5%。我廠探礦人員也曾多次在附近山脈探找到一些小脈,僅朱家山發現70cm厚的礦脈,曾被新湘瓷廠采掘幾十噸中球高嶺土運回該廠使用,但質量較差。
青界嶺高嶺土礦是怎樣被發現的呢?早在解放初期,安江紡織廠一位從事機械工作的段工程師畢業于醴陵第一窯業學校,他是新化人,每年回家要過青界嶺,有次發現一位農民擔著像酒曲(白色圓形狀)一樣的東西從荒山坡走來,在乘涼之機,段工問其情況,原來在抗日戰爭后期日本侵略者妄圖攻戰雪峰山搗我芷江機場,為了抗擊日軍,國民黨部隊在這里沿著山頂修筑了工事和戰壕,這圓形顆粒的東西就被大量挖掘露出了地面。其實在更早的饑荒年代就有饑民來此挖運,先將淘洗好的白色泥漿與野菜拌和煮熟后用來充饑填飽肚子,當地人稱它為巖粑(也叫觀音土)。當時段工請那位農民帶到山頂現場觀察,發現大量的白色球狀粘土散落在雜草叢中,憑著他掌握的知識,確認是制瓷的好原料,但像這種球狀粘土還是第一次見到,于是他高興地取好樣品帶回了安江。
大球泥
1954年,洪江瓷廠建成后,段工就帶著樣品到洪江瓷廠試燒,像這種高嶺土無法在階級窯燒結的,便建議我廠作為墊餅和匣砵涂料利用,解決了粘匣粘餅的難題。由于當時交通不便,負責配方的陳名國師傅請當地農民從礦山將原料用肩挑到大坪再用馬車運到我廠。
1958年各地大辦鋼鐵,洪江工業局立即組建化驗室支援鋼鐵上馬,我和向子良同志一起從部隊復員到洪江瓷廠(當時將化驗室辦到這里);炇医ǔ珊,段工又來我廠詢問高嶺土試用情況,并到化驗室暢談了發現此礦的全過程。我和探礦組的同志立即奔赴雪峰山,在青界嶺上尋找該礦,當時只發現幾處挖掘的小洞和大量露在坡上的青界巖,通過全面取樣化驗后,廠部立即組建以鄧敏才同志為首的黃茅園高嶺土礦開礦班子,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決定采用露天階梯式人工開采方法進行開采,并組織民工將原料擔運到黃茅園泥庫,再用汽車運至洪江瓷廠。開采時大球泥是成窩狀的像雞下蛋孵雞仔一樣,一層一層很壯觀,球泥一般的直徑在10-25公分,最大的也有籃球大,雪白的很耀眼。由于采掘量逐步增大(最多月產量兩百多噸)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便完成了從灣溪鄉上礦山的公路運輸線的修建,不僅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同時也保障了工廠的需要。但是,最終因為大球泥和其他高嶺土儲量較少,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就被開采完了。(大球泥:www.grifosjus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