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泥是一種稀缺珍貴的制瓷原料,在特別的歷史事件偶然發現,也在特定的發展時期神秘消失,加上特有的傳奇故事,無疑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從今日起,讓我們從大球泥如何被發現說起,開啟一個關于大球泥的系列報道。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基礎工業百廢待興,各個企業廣納賢才。有一位姓段的工程師,湖南新化人,畢業于湖南醴陵第一窯業學校,為了相應祖國的號召,他離別了新婚妻子和父母,來到安江紡織廠從事機械修理工作,所以每次回家都要走近路過雪峰山的青界嶺。
有一次休假回家,他發現一位當地農民擔著兩筐像酒曲(白色圓形狀釀酒用)一樣的東西從荒山坡上緩緩走來。在乘涼之機,段工問他從哪里找到這種東西、用來做什么用?老農娓娓道來:1945年,抗日戰爭后期,日本侵略者為了挽回敗局,妄圖攻戰雪峰山,襲擾我芷江軍用機場。為了阻擊日軍,國民黨部隊在這一帶修筑了大量工事和戰壕,這白色圓形小球狀的東西也就被大量挖掘露出了地面……
當地人看到這么雪白細膩、一敲就粉的小球球,也是好奇,就挖了運回家,嘗試著做各種用途。在災荒年代、田地糧食欠收時,就將這種白色球狀淘洗好搗成泥漿,與山上挖來野菜攪拌后煮熟用來充饑填飽肚子,這種細膩柔軟的東西很好下肚,只是吃多了難以消化,當地人稱它為巖粑,也叫觀音土(其實不是觀音土)。聽到此時,段工馬上請那位農民帶他到山頂現場觀察,發現大量的白色球狀粘土散落在雜草叢中。他欣喜若狂,像發現金礦一樣,俯臥在地上,仔細撫摸著一枚枚小白球,敲碎了捏成粉,用鼻子聞、用舌頭舔,笑得合不攏嘴。憑著他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確認這是紡織漿紗和陶瓷配方最好的原料。他如獲珍寶一樣,就地取了一些樣品背回了安江紡織廠,開始潛心研究,從此揭開了大球泥的神秘面紗。
未完待續